手机的演变历史,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。它并非像互联网速度那样越变越快,也并非像电视机体型那样越变越薄,更并非像硬碟容量那样越变越大。相反的,手机却有着自己非依序渐进的,格外不同的模式发展着。
一开始的手机,制造出的只是类似水壶形状般大的体积。这都是由于技术的限制,所生产内部零件和所需的操作晶片都还没有达到最小化的缘故。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,那时候手机所采用联通电讯网络的SIM卡,还是整张电话卡直接插入的。我想也许正因为它大,所以也大家都叫它“大哥大”。
手机接着趋向更小的方向发展,只是后来的技术还是小的有限。即使之后的发展让它慢慢成了可以握在掌心上的体型,但其外表始终还是看起来相当笨重。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就非曾经普遍一时的诺基亚3310型号莫属了。甚至,其结实的外型还让人开起了玩笑,把它喻为可以用来丢狗或挡子弹的手机。
然后,向往便利的社会开始了。人们开始追求着更方便携带,然后又希望手机上进行多项的功能操作也能垂手可得。我们常说:“科技的发展就是为了带来便利”。于是,手机技术的发展也随及让手机可以越做越小,但功能非但不减,反而越加强大。
只是,按键时代的手机始终是过去式的。也许也因为操作上的方便,触控荧幕的推出也正好迎合了这项需求。人们开始习惯直接点击的好处,想要怎么操作就直接按下去,简单又快捷。当触控荧幕的普及化和高清画质的追求,当过往的窄小荧幕无法满足用户的视野,手机的外形就开始发展到了不一样的地步。
大荧幕,可以让触控操作更得心应手,手掌再大或轻微手抖也不容易按错。大荧幕,能够让高清画面更艳丽耀眼,小孩喜欢或轻微老花也一样看得清晰。大荧幕,也会让握在手心更实在踏实,再大外型或精美设计也一样会感觉有趣。于是,随着更多全屏式手机的推出,手机的体型也开始越做越大,甚至到了宛如一本笔记本的大小。
无可否认,过往的手机虽然在外观上不怎么前卫、功能上不怎么丰富、携带上不怎么便利,但在耐用比较点上依然可称得上是佼佼者。纵使不小心掉了在地上,弯腰捡起吹掉尘埃,依然还是一台可用的手机。然而,现在的手机却犹如易碎的玻璃,非要多加保护不可。
也许这就是便利的代价。无论在外型上、荧幕上、电力上,都因为更先进的发展而或多或少取舍掉了其耐用的部分。几十年后,谁又会知道会为了什么需求发展成怎样的手机?
P/S: 此稿刊登于2013年3月20日,星洲日报活力副刊《新媒体》专栏《科技那些年》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0 Response to "手机由大变小再变大"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