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应2013年财政预算案下的“青年通讯计划”,旨在为我国年龄介于21至30岁,收入不超过3千令吉的青年提供200令吉的智能手机回扣。
可是,这项计划在推出之后却因为只限于购买500令吉及以下手机,而引起大众诸多的争议。内阁因此也在考量之后宣布撤销这项限制,让青年们喜欢购买什么手机就购买什么,一律可以获得200令吉的回扣。然而,青年欢喜了之后接着就引起更多纳税人的反弹,质疑这样的举措还符合当初帮助低收入和负担重一族,让他们有机会跻身网络世界的意义?
我们今天就不看那些月收入不错、社会中产或富二代的情况,因为纵使没有这200令吉的回扣,也对他们起不了任何显著的影响。有些人还是有能力自掏腰包去购买价钱昂贵的手机,有些人还是可以炫耀一番购买了功能强大的手机。我们今天就来看那些需要这笔津贴购买手机的青年,实际上是受惠还是吃亏,是减清了负担还是钱包更受伤?
首先,就是这项政策无形中会激起了更多青年消费欲所带来的伤。200令吉的津贴,看似可以让你少付些钱,就好像百货商场促销大减价所带来的优惠一样。可是,从经济学角度来看,它其实也提供了一种诱因,让更多人只看到这项奖励获得的利,而忽略了可能要付出更多不必要开销的弊。
许多人本来现阶段不需要购买智能少机,或现用的手机还处于良好状况,可是因为不想错过这项津贴,而付更多的钱参与了这项计划。这是因为在500万符合资格的青年之中,面对着的是只有150万名额僧多粥少的情况,大家于是显得更是虎视眈眈。更重要的是,这项津贴是采用一种先到先得的制度分发,也引起了更多的人抢先争取,避免预算分派结束后而落空。
再来,这一伤才是最致命的,因为这些加入这项计划的青年,每个月无形中将会添加了一笔开销。这是因为有其中一项条件列明,目前没有订购手机宽频服务者,须向参与计划的电讯服务公司签订宽频计划。换句话说,凡是购买成功的青年,今后都必须每月为其手机付出50至150令吉不等的宽频月费。
要知道,许多青年买不起智能手机的原因,其实正是承担不起随智能手机购买配套而来的每月持续开销,而并非付不起巨额的手机价值。因为再高的智能手机售价只是一次性的痛,每个月需要付上的月费其实才是恶梦。以学生为首,经济能力不佳的青年本来只是使用更廉价实惠、负担不高的配套,现在却需要付得更多,那是弊,而不是利。
从国库掏出了3亿令吉,本来为了帮助低收入群体,可惜在我看来却是政策实行不当、成效欠缺理想、目标有违提案。这样的政策,非但没有为青年减轻负担,反而让他们的钱包更伤啊!
P/S: 此稿刊登于2013年1月8日,<星洲日报>言路版。
0 Response to "减轻负担或钱包更伤?"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