菲林相机的故事


还记得躲在暗角装菲林的情景?还记得冲洗照片必须在暗房里处理的过去?过去我们担心的,其实就是设法不让菲林曝光,避免曝光后的底片再冲洗时会呈现全白的现象。这些,也许都是现代人并不了解的回忆。

现代人所熟悉的数码相机,在运作原理上和菲林相机(或称胶卷相机)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。它们都是从对焦的物体所摄取的光线,通过镜头在焦平面上形成物像。然而,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影像的储存介质,菲林相机是以化学方法把摄取的物体,记录在卤化银胶片,也就是所谓的菲林上。

其实,这旧有的科技在画质上非但没有想象的差,甚至比起数码相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严格来说,即使是再高档的数码相机,其成像也未必能做到菲林相机的高质感与高层次感。来看简单的数据显示,普通彩色菲林的成像宽容度(Pixel Level)已经是在5层左右,但只有高档的数码单反相机宽容度才可高达这层次。如果再看黑白菲林的成像宽容度,甚至可以达到7至9层之多。因此从这质量上而言,数码相机并不足以与菲林相机媲美。

菲林相机还有一个更特别之处,就是对于每个摄影物体只有一次拍摄机会。这是因为在按下快门之后,所拍摄的影像已经成定局,而不能对拍摄照片进行任何的修改或重来。更重要的是,在拍摄过程中也无法知道拍摄效果的好坏,这些谜底只能够等待照片冲洗出来后才能揭开。

不仅如此,相较于可以无限扩充的数码外插记忆卡,每一卷菲林能够拍摄的照片数量其实并不多。一卷菲林可以只允许摄影者拍下那区区三十几张的画面,而且也不能对拍摄的照片进行删除,或把拍不好的影像重新再拍一次。这一些局限,只有在步入了数码时代后,才有了很多所谓“拍得不好可以再重来”的机会。

说到这一点,就让我想起前阵子看过的一篇文章,提到说一对结婚多年的老夫妇,为什么这样多年还能融洽地相处在一起?他们笑着回答:“我们那个年代,东西坏了,不会把它丢掉,而是将它修好”。他们对于拥有的东西显得格外珍惜,而这样的态度却似乎是现代人比较罕有的。

想想也许这就是时代的差距,可能正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并没有现代来的好,于是上一辈人对东西总有一份执着。科技也是如此,当更多先进的科技器材陈出不穷的当儿,人们会不会也有对它们穷追不舍的那天。就算东西只有一点小坏,大家似乎都不会觉得丢掉可惜;甚至东西即使还能用得着,还是有人认为要买新的才是最好。

走过过去的回忆,迈向崭新的科技。菲林相机的年代,会不会其实让我们更懂得珍惜?

P/S: 此稿刊登于2013年4月17日,星洲日报活力副刊《新媒体》专栏《科技那些年》。

0 Response to "菲林相机的故事"